这样的争议有多么激烈,多么广泛,多么复杂,多么持久,总是意味着我们在古今、中西的主题上所要经历的锻炼有多么艰难,所面临的疑惑有多么巨大,所具有的意义有多么深远。
历程被压缩在心底,低回难已。从来就不以论文为限,史作柽的《哲学手记》在这里驻足过,《明曦集》《人生书简》《思想的芦苇》更是脍炙人口。
他们讲的是实存的生活学,而不是象牙塔的抽象概念。随着世代的推移,我的不平之呜,开始有了回响。当代新儒学主张原先的内圣直通外王之格局已然不通,而是要由内圣开出新外王,重视由此意义面生发出结构面,认为要由原先的主客隶属之局开出对列之局,要由良知而自我坎陷,开出知性主体,而开出新外王的民主与科学。记得民国六十四年(一九七五),我进师范大学国文系即与《鹅湖》结识,第二年便加入,但一直到我六十八年(一九七九)大学毕业,仍然外围。但他却居于无执的存有论所成的纯智所思的安宅,指点人间善恶,规范那执的存有论。
我们要说这样的圆善并不就是牟宗三哲学的完成,而是预示着一个崭新的转折、回返、批判与发展[5]。直到廿一世纪初,最重要的鹅湖聚会可说都是在王师的家聚面的。瞽人无目,于声音专注而敏感,故古代乐师,多使瞽人为之。
荀子的君子必辩,源于其强调知和智的思想理路;与此相反,子思这个括囊般的慎言,与其注重内在性的所谓神秘主义倾向亦不无关系。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形而上者谓之道,故知道必超越形器而后能达。善,人道也;德,天道也。
孟子又常当面批评时君,甚而令其羞愧以至于王顾左右而言他。后儒以思孟并称,或称之为思孟之学,是有根据的。
这样看来,在子思孟子的著作中,荀子所批评的思孟五行说,不仅可找到其德目内容,而且可寻绎出其内在理论结构及其涵义的逻辑线索。‘明明在下,赫赫在上,此之谓也。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这个同道,是认为其为学、为道之精神是一致的。
孟子有天子不召师大有为之君有不召之臣之说,就表现了这一点。孟子和荀子都承认孔子思想的特点是仁智的平衡和统一。郭店楚简《五行》篇说:见而知之,智也。[5](P131)都表明了这一点。
曾子,师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孟子推重曾子子思,认为曾子子思同道,即有相互一致、一贯的德性原则和为学精神。
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荀子又引《易·坤》六四爻辞括囊无咎无誉批评腐儒的慎言,亦颇值得注意。
识礼乐之文者,能述述者之谓明。这应该说是荀子对思孟一系学者强调内在性的所谓神秘主义倾向的一个系统的批评。以后诸家说法不一,或以为此五行的内容即水火木金土与五常相配[8](P63),或以为五行即仁义礼智诚五德[9](P133-134)。沈犹行曰:是非汝所知也。在学术脉络上,孟子自觉宗承曾子、子思一系内转省思的理路,形成了一种新的学术传统,为儒家思想奠定了心性的超越基础。这里,既开列出了一个圣道传承的谱系,同时也提出了这个圣道传承的方式。
据庞朴先生考定,《孟子》此章所说仁义礼智圣,即思孟五行之内容(见庞朴《帛书五行篇研究·代序》,齐鲁书杜1980年版)。今之所谓大人堂高数仞,榱题数尺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皆从其耳目之欲,而受制于外物者,其虽在大人之位,至于其所为,则从其小体,而实为小人者也。
蚊之声闻则挫其精,可谓危矣,未可谓微也。《孟子》则以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1](P307),为天之所与我者[1](P314)。
[12]第二点,表现为一种内在贯穿的精神气质。都表现出了其与曾子子思在政治理念和精神气质上的一种内在关联性。
孟子关于尧舜汤文武周公孔子的圣道传承论,乃基于一种学术根源性的意识;而其有关孔曾思孟学脉系统的论说,则着眼于当下学术新统的建构。孔子的学说是一个平衡的系统。《公孙丑下》记载,孟子本来要去朝见齐王,恰好此时齐王也来召见他,孟子反称病不见。《论语·尧曰》: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
《孟子》末章的圣道传承系统中,有两类圣道传承者:闻而知之者和见而知之者。孔子由此创成自己的一贯之道,以之上承周文三代而归本于尧舜。
庞朴先生《帛书五行篇研究》把《五行》篇与《孟子》的有关内容进行了仔细的比较,考定思孟五行的内容正是《五行》篇所指称的仁义礼智圣五行[4]。昔沈犹有负刍之祸,从先生者七十人,未有与焉。
过去学者否定思孟学派,这是一个重要的理由。《韩非子·显学篇》讲孔子之后,儒分为八,其中包括有子思之儒、孟氏之儒。
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在荀子看来,这是不知统类,天人混淆,故可谓是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当然是一种神秘主义。说大人而藐之,表现了与曾思一脉相承的道德和人格精神。其人施诸人,不得其人不为法。
相对而言,仁表征人的德性,礼则是一个外范的系统。[3](P20)此处所谓四行,即仁义礼智,五行,则指仁义礼智圣而言。
曾子、子思这个所同之道,就是以仁义或德为政治和行为的最高原则,守死善道,而不为贵富势位所动。孔子学说之仁与礼的平衡,乃根源于此仁与智的平衡。
但此各种说法都无确切的根据,因而无法形成统一的认识。从《孟子》的记述及其解释来看,曾、思、孟都主张德超越于势位,体现了一种超越于现实政治的独立性和以德抗位的精神。
网友点评
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